体育与健康学院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发展报告
一、专业建设
学院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为保证,深化教学改革和建设,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成绩。2012年学院学生共取得各项荣誉约131项。在体育竞赛方面,取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57项,特别是在2012年9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我院健美操队和武术队代表浙江参加比赛,共获得1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实现了我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金牌榜零的突破,被浙江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评为优秀单位,为学校、学院争得了荣誉。目前,组织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30项,组成包括本科生(含研究生)在内的课题研究小组12个,参与研究的学生总数达到184人,获得科研立项12项,校学生科研立项12项的优异成绩。我院现有武术、排球、健美操等12个协会,其中武术协会获得校“十佳社团”。
1、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据专家分析,2012年,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在全国230余个体育教育专业中排名第35位,属A等。休闲体育专业只招生3年,是全国综合性高校首批招收该专业的学校,已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专业的建设成果有:围绕体育教育、休闲体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和人才结构和类型的变化,调整2013版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围绕专业建设的需要,先后引进了一位博士后;徐金尧教授《民族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创新研究》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学校评为科研先进个人;申报成功省级精品培育课程2门和市级精品课程1门。
2、课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的目标,基本完成对2013版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修订,主要对核心课程进行反复的论证。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实习分为两个阶段,取消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休闲专业的毕业实习提前到第6至第七学期,期望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一年来,认真落实学院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之间的查课制度和听课制度,组织4名教师开观摩课,观摩人数和交流效果良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相当部分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和启发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所有必修课实行考教分离和试卷库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5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休闲体育概论》和《体育史》成为省级精品培育课程。《运动生理学》成为市级精品建设课程。对专业技能课程的考教分离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体教和民体专业的大部分技能类必修课程,技术成绩基本上实行教考分离,其课程的理论考务工作均由教务科统一协调和管理。对课堂教学中有违反学校和学院规定的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坚决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加强考风建设,专门召开全院学生的诚信考试动员大会,每名2012级新生在考试承诺书上签字。民体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总之,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学院的要求和教师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使教学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3、教学管理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相对突出教师对学院教学工作的参与性;落实班子成员和学院中层干部的课堂教学检查轮流值周制度,使课堂教学规范和教学质量基本上得到保证。完成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的换届。
第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教务系统的学习培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学院部室管理,围绕教学一流、专业建设和课堂管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使得学院的要求能尽快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各教研室的工作基本上得到有序的开展。调整和完善学院的教学工作委员会成员,履行教学工作委员会职责。
第三,积极争取资源,保障教学工作。落实教学一流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各子项目基本上得到有序的开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
1、队伍水平
我院一直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在职与引进相结合,确立以教授为主导力量,以优秀中青年学者为骨干,以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为基础,积极打造各层次相互衔接、师德高尚、学术扎实、锐意创新、富有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学院在教师基础配置、选拔和培养、管理体制、支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去年,学院新引进运动人体科学的王平博士后,体操教师张汉生老师,为提高实验示范中心的师资力量和师范生的教师教学基本技能提供保证。王静老师继续在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多名教师赴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学术交流、课程培训和高级别比赛的裁判工作与组织管理工作。
2、教师风范
学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认真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重在建立规范和引导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工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作风建设。开展教师技能达标和三育人评选工作,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那些道德高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在师生中有良好声誉的先进分子,努力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完善师德师风规范,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了风正、气顺、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和谐创业的优良育人环境。
三、教学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础建设
1、教学实验室建设
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分析综合能力较差,但创造性意识和动手能力并不差。对于体育专业而言,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借鉴是探索体育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实验室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促进运动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因此,我们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参考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其它实验室改革和建设的经验,紧密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了相关改革实践,已取得明显效果。
(1)编写配套实验教材,丰富学科知识来源
重新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在主要课程的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兼顾专业发展需求,彻底打破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重塑立体化的多种媒体教材和多版本的文字教材共存的格局。在课程内容精简的前提下,由教师指定必读或推荐阅读不同媒介或版本的最新内容,使教材丰富多样,满足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的需求,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通过课内实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思维到实践思维的过渡,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项目整合,扩大项目的涉及范围,加大实验课程独立和开放力度。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完善考核标准,鼓励创新
目前的实验教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教师“指挥”下做“拷贝”,学生几乎成了练习机器,较少安排学生课堂发言与讨论,限制了学生个性与素质的合理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只是简单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实验步骤,缺乏创新性,学生之间也缺乏分工合作、交流启发。而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依旧如故,考核方式多限于实验报告以及出勤率等方面,学生在平时实验中将注意力多集中于完成好实验报告,而对于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却往往忽视;教师过多地依靠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考核,而缺少实验基本操作以及综合性、开放性实验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评定。
(3)研究生兼职,补充实验室力量
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实验教学经费不断加大,大量先进的高精设备投入使用,这对实验室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目前的条件下,大量增加实验员编制,引进高学历人才进入实验员队伍,快速提高原有实验员的职业素养,对于多数高校尚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在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采取硕士生兼职实验员的方式来补充和加强实验队伍力量,将在读硕士研究生补充到实验员队伍中,设定岗位和职责,并给予一定待遇。首先,由于近年来的研究生已经初具规模,在人员数量上能够得到保证。其次,相对实验员来说,研究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生活,时间较为充足,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可以更多,在时间上能够得到保证。第三,研究生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由于毕业论文要求,其专业水平和能力还在不断提升,能够指导本科生进行开放实验项目,在专业知识上可以保证。第四,由于研究生属于临时兼职用工,其薪酬费用很低,几个研究生的费用才抵上一个正式实验人员的费用,很容易取得学校或学院地支持,在经费上可以得到保证。实践证明,让研究生加入实验室管理,以老带新,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将实验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扩大,不仅解决了实验人员缺少的困境,也快速弥补了现有实验员队伍水平不高的窘境,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体育专业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改革应以实验内容改革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验教学内容还应紧跟学科研究最新动态,加快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强化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体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对实践性要求非常高,既要强调体育科学基础知识和运动技术手段的学习,更要强调体育创新理念的建立和创新方法的掌握。我们通过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进行重新筛选、编写,精选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突出体育学科特色,把握不同专业特点,以主干课程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和课程组的能动作用,实行课程群和课程二级负责制,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设置,将相关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教学实施中进行分层教学,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创新能力为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实验内容,增强实验项目的科研性和前沿性,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有计划地将同一测试手段多次使用,引导学生逐步适应验证、综合和探索的实验类型转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加仪器使用率。根据体育专业特点及其教学规律,低年级的实验内容还是应该围绕教材,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而高年级实验教学应在保证学科内容的理论性和基础性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加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联系体育运动实际进行教学,涉及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实际的核心问题。进一步完善“以课程实验、健康校园体育活动和运动干预为主体,以社会服务和科研创新为补充”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逐步完成实验中心结构体系的整合与建设,构建“三平台、三模式、三层次、六领域”的实验教学体系。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的局限,我们在考核标准上进行了完善,以鼓励创新为导向,实验课的考试与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操作成绩相结合的做法。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对有独特能力的学生成绩从优。
(2)加大实验开放,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确立学生在实验室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验开放是相对传统实验室的“封闭”而言。开放实验室可以更好地利用实验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生。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指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更是指实验内容、实验类型的开放。
1)在时间上开放。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创新需求,同时考虑到一些体育专业实验的观察和干预时间跨度较长的特点,实行全开放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鼓励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中,做到周一至周日实验室全天开放。
2)在空间上开放。体育专业实验所涉及空间不仅包括室内实验室,还扩展到校内外包括实习学校、体育俱乐部、健身会所等各种体育场所,一些仪器设备允许学生外借。另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的虚拟空间,加大实验网络教学的系统开发;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互动作用,有效地实现数字化内容与各课程的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进行创新,自主研发体育专业实验教学辅助学习系统和课程在线测试系统。
3)在实验内容上开放。除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之外,还结合运动训练各专项以及体育人文、运动休闲的社会科学类理论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将其有机纳入实验教学之中。
4)在实验项目类型上开放。将一些传统验证性实验改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同时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的开发和更新力度。
针对目前的现状和不足,我们在广泛借鉴国外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我国体育专业实验教学面向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以实验体系重构为核心内容,强化实验室平台建设,改善和开发实验项目,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自主学习。通过运动技术诊断、动作设计编排、教学训练计划评定与创新等综合设计和研究探索类实验项目的开发,加大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和批判精神、聚合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拓宽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和“先进思想引领、多元方法互补、面向场域实践”的大实验观,实验中心最大限度地拓宽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领域,改变体育专业实验教学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的传统认识,充分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加强应用,挖掘专业体育教学、公共体育教学以及社会服务等整个教学体系辐射范围内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元素,将其纳入实验教学范畴,通过布置作业、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科研项目以及社会指导服务等途径,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体育、运动训练、校园竞赛、社会调查、体质健康评定与运动干预等活动,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专业体育与公共体育相结合、实验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实验室与运动场馆相结合,构建由教学基本技能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等组成的立体化的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促进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实验教学”新模式的建立,使整个体育教学具有实验、研究、探索和服务的综合性质,最大限度地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践教学基础建设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学实践是检验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2010级、2011级师范类专业进行了第一次的集中教育见习,学院成立集中见习的领导小组,制定教育见习的实施方案,效果较为理想。为保证教育实习质量,成立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工作,聘请中小学体育专家给实习生进行讲座,进行实习前的强化训练;6月份,组织一次全省范围内的教育实习交流会,对象包括省教研员、地市教研员、实习学校的领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09级教育实习共设置16个教育实习点,学院领导都对每个实习点进行了巡视,与实习学校和实习生进行了交流;2008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安排1个集中实习点,其余进行分散实习;我院还与杭州市教育局合作,共有14名足球基础较好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初中和小学足球基地进行实习;对2012届高职学生的实习也做了统一的安排,分别在下沙中学和下沙一小集中实习和部分同学的方式实习。总之,2012年的实习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四、教学基本运行
1、专业教学基本情况
2012年我院在主管校长和教务处的领导下,本科生学籍管理、排课选课、教师课堂授课、实践教学、成绩登录核查、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资格审查、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发放、学院开设课程的补考等各项本科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2012年夏季毕业生离校前学院共有在册本科生140 人。秋季新入学本科生168人。学院长期以来坚持以教学督导为主进行教学检查,并定期召开本科教学会议对本科教学进行交流和总结。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上,我院在完成学校的规定环节外,加大毕业论文的各环节管理,学院制定了论文工作的计划,成立11个论文指导工作小组,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了筛选,按照本科论文的要求,2008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基本上得到了保证。我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在复评中受到有关专家好评。2012年度,我院课程开设情况如下:
开课门数 |
310 |
开课门次数(教学班) |
826 |
省级精品课程开课门次(教学班) |
6 |
双语课程门数 |
2 |
教授主讲课程门数 |
56,占总课程门数的17.1% |
副教授主讲课程门数 |
126,占总课程门数的40.6% |
2、《大学体育》教学基本情况
认真贯彻执行《杭州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条例》强化学生:理论、技术、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养成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体育服务。公共体育教学及群体活动改革的具体措施:
(1)在校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中,采用“1+1+2”的教学模式,即在大学一年级开设1个学期的游泳必选课和1个学期的副项类课程;大学二年级开设2个学期的主项类课程。
(2)成立了六个课程组:大球、小球、游泳、武术、运动艺术、户外运动。并设课程组负责。
(3)与校团委学生会合作成立23个课外体育俱乐部。
(4)实施学生出勤周报制度,两周反馈至各学院。
(5)初步完成我校大学体育网站建设(综合管理系统、课内外查询系统、运动会管理系统、网上理论考试系统、体育知识库的建设)。
(6)进一步规范了一二年级学生的晨跑,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学生参与晨跑活动达到98%,规定次数为22次,学生平均次数为23次。晨跑活动已被学生认可,并对学生耐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
(7)下沙校区学生游泳达标测试已完成08级所有学生的游泳达标,09级学生游泳达标也已接近85%,10级学生67%,11级学生53%,12级学生30%。学生对游泳达标测试也基本认可,也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游泳练习,课余时间学生参加游泳锻炼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为努力完成下沙学生“人人学会游泳”的教学任务,各游泳教师不断探索游泳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游泳技能。
(8)学生体质健康测试:2012年度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为98%,其中优秀率为4.98%,良好率为53%,合格率40%,为测试人数约为1.2%。2012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对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抽检,共抽50名二年级学生,优秀率达到18%。2012年9月在浙江工业大学召开的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会议上,表扬了我校体质测试所取得的成绩。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体质测试全国先进单位。
(9)校内竞赛:我校综合运动会12个项目参加学生数达到5996人次,12.9校园马拉松参加人数为1441人,其中10各学院参加校内所有项目的竞赛活动,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上半年的体育节气氛活跃,校园体育吉尼斯参与人数约为2000人。对校内体育赛事实行项目负责制,由专业教师对赛事进行指导,各学院承办。进一步规范校内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校内竞赛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赛事的观赏性。
(10)校外竞赛:校女足代表队参加浙江省高校女足联赛获得第三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校公共体育网球队参加杭州高校网球比赛获得女子单打第二名,并获得多项团体奖项,也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同时也积极参加其他项目的比赛。
(11)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实际情况,开设“体质测试强化培训班”(胖子训练营),对下沙校区未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男生体重超过95公斤,女生体重超过75公斤的学生进行集中训练。目的是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的体重能有所下降,体能和运动能力有所提高,通过一个月的训练,学生感觉良好,达到预期的效果。今年仍将继续开设“胖子训练营”。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心和帮助,体现对学生的关爱。本次活动受到全国多家媒体的关注,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中新社、中新网、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媒体对“胖子训练营”予以报道,扩大杭师大的影响,提高知名度。
3、《大学军事理论》教学基本情况
目前,军事课已经成为了杭师大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军事理论记1个学分,军事技能训练记1个学分。军事教研室把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争取较好的效果,军事课也将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努力打造一支组织纪律强、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好的军事教师队伍,把军事教研室打造成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教学科研型的教师团队。学2012学年学评教成绩继续上升,学生认可度不断提高。团队教师出版《大学军事理论教程》教材一部(国防大学出版社);建立“三位一体”的大学军事理论2012年获学校优秀教改课题。
五、招生与就业情况
2012年本科招生情况
专 业 |
招收人数 |
生源分数线分值 |
备注 |
体育教育 |
89 |
|
|
民族传统体育 |
30 |
|
|
休闲体育 |
49 |
|
|
2012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年度 |
毕业 学生 |
研究生深造学生数 |
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
出国 人数 |
就业 人数 |
延长学制学生 |
2012 |
140 |
2 |
7 |
|
130 |
2 |
六、学生交流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学生交流
2012年我院有1名休闲专业学生赴台湾屏东大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流。
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专业动作技能水平和教学基本技能水平是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教学基本技能水平令人担忧。我们在前几年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在今年5月至6月期间,对2010级师范专业学生的田径和体操共5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测验,效果较为理想,同时对2009级师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进行5个模块的比武,通过测试,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有5名2009级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学校的教学技能竞赛,获得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七、年度教学突出亮点和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亮点突出
2012年6月,南阿拉巴马大学两位教师Dr.Shelley和Dr.Brooke来学院为期2周的教学交流,上课的内容有篮球、田径等课程。我们从中获得了不少外籍教师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会。与中国教师相比,我们感觉外籍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身体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和充分的伸展肢体的运动,注重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形成友好的师生互动,为此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教学素材,也全程对外籍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了录像,为我们的教学研讨提供了比较素材。
(2)“五环工程”建设。“五环工程”是体育专业办学历史的积淀,凝聚了学院教师的共识。我们在学校创一流的进程中,不断地丰富内涵,以“五环”体育精神,营造五环体育文化,继续培养有梦想、有激情、有责任的“五环”新人,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工作者。
2、教学改革思路
(1)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方案质量
确定新形势下的专业培养目标,丰富专业发展内涵,以“加强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体现特色、整体优化”的原则,通过精选必修课,增加教学实践时数、改革毕业实习的模式、拓展专业实践内容等方法,使培养方案进一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继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通过引进、自培等途径,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提高教授专家的比例,在专业建设周期内建成一支以国内知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的教学科研队伍。健全机制,为专业教师搭建事业发展平台,多为教师创造学习进修机会,让教师获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多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机会,让教师及时获取本学科前沿知识,激励教师发挥科研、教研潜能,多出快出成果、出高质量、应用性成果。
(3)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教学科学研究,增加教改成果
积极开拓科研申报渠道,争取国家和省哲学社会学科规划办、教育部对体育学科研究的支持,积极主动与校内其他学科高层次学者进行广泛的交流,围绕体育科学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多学科交叉组合研究梯队,挖掘新的研究生长点,提高研究能力。积极与地方休闲企业和中小学校的合作,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
(5)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要对体育教育、休闲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全部课程进行建设,以校级精品课程为示范,以课程建设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选择若干门较为成熟的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精品课程
(6)加强专业运动队建设,提高运动竞技水平
改革学院代表队的训练体系,实施主教练负责制,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支持和相应的经费支持,努力实现体育学院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的跨越式提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申报成功1-2支高水平运动队。
(7)继续推行国际交流
继续积极申报国家、省和学校的各类交流项目,组织中小型的国际间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增进了解,提高合作的可能性,并逐步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扩大交流面;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我院讲学,使我们更广泛的了解国外体育教育和体育学术发展动态,为我院与国际合作办学提供平台。
2013年3月5日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书记邮箱:tyyjkxy@hznu.edu.cn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